泉州市铭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7020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3-29 00:33:48 浏览量:18788

    7020数字表达什么意思

    7020是什么意思?

    7020可以理解为某个元器件加工代码为7020,也可以解释为某个元器件故障代码为7020。

    7020数字是什么意思?

    在数学中,7020表示一个偶数,还可以表示351的20倍,汉语读作七千零二十。

    “李约瑟难题”是什么?中国能否打破“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什么?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提出的问题,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正式将这个历史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英语:Needham"s Grand Question)。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其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左右,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那么中国能否打破“李约瑟难题”呢?

    2020年1月10日,我国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着重的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表示会加大财政支持以筑牢基础研究的根基。6年前的2014年也提及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对近代中国来说,科学科技滞后的严重后果充满血泪,船坚炮利不仅轰垮了古老的城墙,更冲击民族信心。因此中国加速扶持科技创新,实折射期盼国家富强的焦虑。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年)曾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谜),其在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既肯定被严重低估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又不免对此提问: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为何在西方科学革命之前,中国又能在千年多的岁月领先西方?这些疑惑,不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叩问,更关乎中国可否突破科技落后的窘境以臻进步的急迫现实,绝非单纯的历史问题。因此时至今日,中外学界仍对此激辩不已,惜乎尚无一个普遍叫人满意的定论。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除了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诸多傲视人类文明的光辉。譬如农业,善于精耕细作的中国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构思出复种轮作法,汉代时更先后发展出代田法与区田法,令土地得以集约化利用而不需休耕,同时铁犁也在战国至汉代间不断改良,使得农获量与人口得以大幅提升。相比之下,欧洲却直到8世纪仍在采用轮作休耕法,1050年以前的西欧农民甚至连金属农具都罕有。而此种农业技术差距最直接的影响,即是中国在人均耕地比欧洲狭小的情势下,仍能供养大批人口。

    在天文历算方面,中国在观测星宿、推算日月交食的精确度,也长期令东亚各国瞠乎其后,例如日本就采用唐朝《长庆宣明历》超过800年以上,直到17世纪才自编《贞享历》。秦汉时代,中国便出现汇集四则运算、开平方与立方根、分数、勾股定理、二次方程式等数学问题的《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数》;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429─500年)还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南宋秦九韶(1208─1261年)提出“大衍求一术”的算法来解一次同余方程式,欧洲直到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年)才对此有更高深的研究。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不能刺激更进一步的创新呢?

    然而,为何这些成就最后无法刺激更进一步的创新?为何中国古代科学理论无法完全摆脱阴阳五行学说与皇权色彩,蜕变成现代科学?李约瑟尝试解答中国科技滞后的根本原因,渠认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型塑了中国官僚制度,却反倒制约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李约瑟的诠释反而引出另一个矛盾,即中国很早就诞生复杂又成熟的官僚制度,与科学落后于西方的时间明显不符,因此其余学者又试着补充或推翻李约瑟的假说。

    比如中国学者金观涛使用“超稳定结构”一说,认为中国社会模式陷入死循环,从而导致科学停滞;梁漱溟(1893─1988年)则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主张东方民族缺乏实验精神,使得科学与民主无法生根;林毅夫则将矛头对准科举制度的局限,且在技术发明上未达到实验科学的优势;另外还有书写文字不利科学、中央集权太发达、私有财产保护权不足、高水平均衡陷阱等五花八门又各有优劣的理论,但都没法完美解惑。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明清时代的牢固官僚集团与守旧心态,确实已阻挠科技创新的机会。比如清初杨光先(1597─1669年)猛烈诋毁汤若望(1591─1666年)推行新历法,不惜喊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除了有敌视天主教的动机之外,更有排斥新知的蛮横。荒谬的是,杨光先本人自承“止知历理,不知历数”,数理运算能力十分不足,但仍强调没精确历法“不过如汉家不知合朔之法,日食多在晦日,而犹享四百年之国祚”,丝毫不以落后为耻。

    即使到了清末甲午战争大败的冲击,逼使中国社会开始务求西学自强,但仍有张之洞(1837─1909年)提倡设置存古学堂,呼吁在西方科学之外不能偏废传统经史学问。俞樾(1821─1907年)、王仁俊(1866─1913年)等大儒更是强烈抱持“西学源出中国”的信念,认定中国文化仍属上乘,不肯轻易向西学低头。虽然,渠等保存中国传统的苦心值得称许,但依旧形成阻碍西方科学传播的阻力,而这也显见彼时中国在制度与思想上吸收新学的阻力有多庞大。

    新中国在以实际行动打破“李约瑟难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便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与普及教育,就是不愿重蹈清末落后却又自大的覆辙。纵使在冷战时期面临欧美封锁与苏联抵制,中国仍艰难地推进工业化与科学研究。尽管我国在迈向科技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的弯路、错路,但是我们依然取得了很大成就。2014年中国经济网评出了“新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1.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2.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称为“两弹一星”。

    3.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求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4. 1973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

    5.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

    6. 2003,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12年中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间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7. 2005年1月,中国科考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8. 2007年,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9. 2012年,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深度,创造世界作业型载人深潜的新记录。

    10. 2014年,天河二号获得全球超级电脑排名冠军。

    尽管在部分高端领域上,中国仍与世界有段差距,但在5G、人工智能、量子卫星、高铁等领域上的耀眼表现,以及高质量论文与专利的增加,都在在显示如今的中国已急起直追,正在以实际成就打破“李约瑟难题”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质疑。思维上以海纳百川取代闭门造车、在制度上保障人才培养与流动,最后把握自主权以免沦为科技圈里的被殖民者。

    新中国为什么能打破“李约瑟难题”

    • 首先是信念,是对科技创新革命可以在现代中国生根发芽的相信。

    正是有了这种相信,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才会顶着巨大的压力返回中国,成功的研究出属于中国的“两弹一星”。
    • 其次是凝聚,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科技创新方法论。

    • 此外是氛围,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推崇科学家精神,致力将科技创新的成果与市场化的应用紧密结合,鼓励中国科技创新拥抱借鉴全球先进成果,更鼓励中国科技创新为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做出贡献的开放、包容、宽松和互动的氛围。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正在用自身的科技创新实践,一步步解开“李约瑟难题”,回答“李约瑟难题”。

    本问题回答者是@俗人俗语俗评 ,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俗人俗语俗评

热门话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