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铭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

时间:2024-04-20 08:58:38 浏览量:10447

    解释书法章法的图解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以一定的技法和法度写字的造型艺术。而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正是书法中技法和法度的具体体现。

    笔法,也就是执笔和用笔的规矩和方法。执笔的原则是指实掌空。用笔方法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中锋用笔。

    墨法,即表现墨色的方法。书法中表现墨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色彩,二是通过黑白的多少和对比来表现。

    字法,也就是字的结体,它是通过用笔写成点画后,再按照一定的结字方法和规矩组合成字。从古至今我国的主要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种。而每一种主要字体中又有许多代表书体。上不上"体"是书法与写字在法理上的重要区别。

    章法,即结构布局。章法分大小章法。整幅作品通篇的结构布局为大章法,字以及行间的结构布局为小章法。大章法由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组成。要把章法安排好,行草书应做到:字的笔画要有粗有细、有浓有淡;字要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字与字以及行与行之间要气脉贯通、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笔法决定点画线条的质量,墨法决定色彩的韵味,字法(结体)决定字的体式,章法决定通篇的气韵。

    笔法、墨法在于练。练,才能提高笔墨功夫。字法、章法在于学,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吸取精华,"悟"出新意。

    书法什么叫章法,怎么来表现?

    章法形式有多种,现代书法章法更形式多样。

    章法,也有把字的结构方法称为章法的。通常情况下,章法指的是作品的构成形式。如下图所示,基本上是较为经典的几种章法形式。主要有条幅,中堂,横幅扇面,册页、斗方镜心等几种形式,其他的都是由上几种基本形制变化而来。

    这里的就是叫经典的竖式条幅形式,不过行书或字数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书写作品之前,一般要预先做好谋划,不仅要检查文字内容的所有单字的掌握程度,还要计算好作品的形质和字数,包括落款都要计划好,特别是楷书作品。行书作品同样有要有一个大慨的谋划。熟练的书法家在创作行草书作品时也有不预先计划的,不过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做到文字书尽,而纸满。作为初学者可能做不到,需要我们预先做好计划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制去谋篇布局。

    书法里章法的精髓体现在哪里?

    书法里的章法是作品形式构成重要因素之一,整体的构架,章法的合理空间分割,能很好的表达书家所追求的意趣、风格。

    一、欧阳询《张翰帖》章法特征:

    此帖字距小,行距宽。上下字虽无牵丝相连,但仍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二、米芾《珊瑚帖》章法特征:

    他的章法主要以欹正为基调,强调对比。在不失平衡前提下,变化方法多。有活力,有节律感。

    三、苏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章法特征:

    苏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章法注重横势,行距开朗而又不显松散,行间还有疏密虚实变化。

    四、董其昌行书章法特征:

    董其昌行书行距字较宽,有疏朗空灵之气。清新恬淡。

    五、于右任书法章法特征:

    于右任书法呈现自然和谐情调,没有强烈节奏。有雄奇意境。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什么是书法的章法美?

    这要看字的多少而异。如大字而少一定要注意结体。免得头重脚轻,左倾右斜使人感觉很丑。如字多的篇章就要注意布白问题。

    书法中章法的块面如何理解?

    书法中章法的块面处理有多种形式。

    一,粘并笔画形成的字的块面感。如王珣《伯远帖》中第一行的"珣″字和"顿″字,有的笔画几手粘并在一起形成字的块面。在整幅作品的字中,丰富了对比关系。(见下图。)

    二,通过涂抹而形成的点、线、面对比关系。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涂抹的地方。(见下图)。

    三,墨色的浓淡形成的块面感。如王铎《听颖师琴歌》,浓淡有致,燥润相宜。(见下图。)

    四,空白处形成的块面感。如下图米芾行书作品中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有大片的空白,和后面写满行的几行字形成虚实、黑白的块面对比,使作品有透气感。

    五,大小字群形成章法中的块面感。如苏东坡《寒食诗帖》前三行右下角与后几行左上角形成的大小字群块面对比强烈。使作品更有生气。(见下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书法中的结构与章法有何区别?

    结构与章法都是布局!

    结构式各部的布局,而章法是整体的布局。

    学习布局首先需学习正规的布局,就像学习书法,首先熟悉正规的结构如何写,章法也是如此。但是!太正规的东西不是艺术,只是美术!艺术往往是打破正规的。对于书法结构与章法都是如此!

    一个字的结构,在可以说字的结构上,印刷体字正规,求完美!打破一点都难以用完美来形容,而书法的理念就是要去打破,不打破反而不是书法!只是,这种打破,不是随性的,无理的,是有功底的,有境界的,有独特思想的打破,去构建一个个性化的,奇巧的,蕴含意境与韵味的一种文化与艺术!

    艺术永远是个性追求,对于结构,对于章法,学会正规的布局,再寻求打破的个性,那才是书法人毕生的探索!

    行书章法最基本的形态是什么?

    中国书法中,五种最具代表性的书体分别是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如果以笔画形态是否具有动感来加以区分的话,那么楷书、隶书、篆书属于静态书体,而行书、草书属于动态书体。

    动静态书体的区别点在于书体笔画层面上的形态,笔画是否具有动感是主要标准。

    如果从章法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这五种书体分为:

    章法独立型书体和章法粘连类书体。、

    很显然,章法独立型书体就是楷书、隶书、篆书。同样处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字,他们之间关联不是很紧密,笔画上没有链接。所以章法独立型的书体基本上比较规矩、整齐,横成行、竖成列。

    而章法粘连型的书体,比如行书、草书,他们通过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呼应关系、连带关系,来确定一幅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度大小。

    一般来说,行草书的粘连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但在同时也让整幅作品的气韵更加连贯生动、显得一气呵成了。

    在特点上,行草书的粘连往往是一个字最后一个笔画直接无限延长,然后延长到下一个字起笔的地方,它就像一群在表演歌舞的艺术家,伸出他们极具美感的长袖和身体,接连不断的书写、延伸。

    粘连除了在章法上会显得有气韵,一气呵成之外,还会使得书体动态十足,本来僵硬呆板的字体突然灵动起来,像“活” 了一样,这就使得字体变得生动形象了。

    粘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书法家水平高低如何。

    一般来说,水平最低的人,两个字粘连在一起,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为你要对这两个字有足够的把握,然后才能谈到怎么样将这两个字粘合在一起。

    而水平较高的人,可以将这两个字粘连在一起,但是粘连的数目一多,他就自顾不暇了。你要同时对很多字有把握和了解之后,做到每一个字都烂熟于胸,才能从容不迫,不假思索地进行粘连书写。否则粘连之间生硬死板,影响整体观感。

    而水平绝顶的人,是将一列字全部都粘连在一起,这一整列的字都能一笔下来,一气呵成,水平必须很高才可以。对于字的把握必须要做到结构清晰、重心不失。

    所以,行书章法的形态大致上可以呈现出这样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也代表了不同的水平的书法家对于书法的掌握力。

    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代表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献之最喜欢写一笔书,所谓一笔书,就是某一列字,全部从上到下,一笔下来,连贯地书写,少有中断。

    王献之的《中秋帖》就呈现这种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秋帖第一列,仅仅在“秋”“相”这两处地方做了中断,第二列在“然”字前面中断了一次,前面全都气韵相同的接续在一起。第三列“何”“大”处作了中断但是即便在中断处,你仍然可以感受到好像他们之间虽然没有链接,但是隐隐然似乎有有无形的丝线将它们接续在一起。

    而后世的书法家根据王献之这种“粘连”水平,将这种形态的书体总结为一笔书。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

    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对于此,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

    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张怀瓘这句话非常具有大格局,他不是从一个小的书法家的角度来进行论证,也不是从某一个书法作品中得到启发,而是从草书诞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因此理论的水平就很高。

    伯英,其实就是在说张芝,张芝那个时候,还没有诞生楷书,当时出现的草书是从隶书中脱胎换骨而来,人们称之为章草。“章草”这一名称由来也很有意思,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它是章帝创立,也有人认为是写奏章时候用的书体,也有认为是写《急就章》而得名。

    从后世一些章草大家,比如皇象、索靖等人流传下来的章法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没有笔画的粘连,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游丝音带。

    所以作为草书书法初始阶段的书体,章草的“章”,应该是严格遵循法度的意思。

    “章”这个字,人们往往说是“立早”章,但实际上,章在古代是“音十”章,作为一个计数单位,它是指每十个音节作为一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所以,章带有很强烈的法度意味,章草实际上是指那些一开始的时候,严格遵循隶书法度的书体。

    这当然不是说后世的书法家在写草书的时候不遵循法度了,而是说他们不遵循除了笔法之外的其他法度了。章草带有很浓烈的隶书意味,而根据我们之前说的,隶书是属于章法独立型书体,因此,章草也带有这种特色。

    后世的小草、大草,开始打破这一规则,开始有了粘连、有了呼应,章法上不再样遵循竖成列、横成行的规定。

    从一开始“章草章法的字字独立”,再到最后王献之创立“一笔书”,整个草书发展的阶段正好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关于行草书书写水平高低的判断。

    而张怀瓘显然更看重粘连水平对于书体发展的意义。他认为“变之以成今草”的关键在于能否“一笔而成”,而粘连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分辨书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而按照张怀瓘的观点,草书到了王献之、王羲之这里,就已经成熟了。

    行草书从一开始的“章草”,发展到到后来的小草、大草,狂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旧有草书章法限制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草书为什么显得如此不注重“章法”呢?为什么写草书的时候就可以横不成列,甚至竖不成行?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往艺术的本质上去寻找。

    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之一,人类通过创作一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品,来表达内心世界、宣泄情绪或者改变世界,利用艺术本身无穷的魅力,或者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者凝聚力量,或者带有哲理思辨,引人思考。

    这些形式,既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符号,也可以是声音,每一个艺术门类采用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本质上大致相似。而现代艺术尤其体现了相当明显的理念性、观念性。

    古典艺术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所以古代艺术在描摹现实,表现现实方面花费了很大功夫,但是人类有了摄影、照片之后,艺术家们开始转向那些隐秘的、不容易被人们捕捉到的事物。比如小说中的意识流写作、绘画的抽象派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谈到的行草书艺术仍然属于古典艺术的范畴,尤其是魏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行草书发展的阶段,是他们处于古典艺术的时代。但是在古典艺术的时代,他们就已经显示出强烈的现代艺术倾向。

    行草书是中国书体中特有的一种书写符号,尤其是草书,相比于行书、楷书和隶书,草书极度简省的书写方式让它本身带有更多的符号性质。这种简省的书写方式就影响到了书写的其他方面,包括在结构上的字形大小调整,甚至是我们现在谈到的章法。

    随意自由的章法虽然会给人以一种繁乱之感,但是书写者的情感宣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释放,如果是楷书、篆书那样,整整齐齐的排列,你恐怕很难从感性上体会到这一幅书法作品的情感究竟如何,而一幅行草书就能做到不用细看就可以感知到。

    比如颜真卿最为著名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颜真卿虽然写的非常繁乱,但是我们不用看文字内容,就能感受到颜真卿当时心情的悲痛,同样用正楷字、隶书和篆书来书写《祭侄文稿》,恐怕效果就没有那么形象了。

    同理,颜真卿在大历六年(771年)所写的《大唐中兴颂》,这一块碑石是给国家歌功颂德的,如果采用了《祭侄文稿》一类的行草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无法体现出国家的气势和严肃性。

    行草书的章法安排是一切从简,将笔法之外的一切限制都打破,让艺术家们创作时有充分的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艺术家们情绪情感的抒发。

    总之,从行草书发展历程来看,由于艺术家自由发情感的需要,行草书中章法和结构的因素被逐渐打破,但是对于书法家的功力考验、汉字字形的熟悉度考验都在与日俱增。这是行草书章法上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如何看待书法中的取势?势和章法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书法取势,就是书法的气势,气势则是由于线条的形态变化使人产生类似于自然万物的状态和联想。

    古人对书法取势论述很多,比如,怀素自述草书所得:“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韩愈在形容张旭的草书创作过程时写道:“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此例甚多,不胜枚举。

    作为今人理解的取势,通常有两种,即横取势和纵取势。就拿一个字来说,能像盖房子一样,将不同特征的线条结体成一个字,但这个字是见方,见扁,还是见长?笔力是横着使劲,还是竖着使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取势。那么运用到整篇中,也就是说章法中,我们会看到纵向写的,力量向下贯注,虽流动但气脉不断,这就是纵取势。

    用笔结字时取得态势的技法。“取势”可以避免点画平直呆滞,将点画进行种种布置,使其静中见动,活泼多姿。故古书家多称点画为“某势”,如“柳叶势”“新月势”等即言从形体中表现出之态势。唐张怀灌《玉堂禁经?结裹法》云:“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又云:“夫人攻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工。”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譬成章第十二》云:“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又云:“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又云:“均其体势,形而势显,不急不有形势。”蔡琰曾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识势也含造势,即创造书势。创造书势之要诀,即“意在笔前”。此乃历代书家共同之经验结晶。意在笔前即在动笔作书之前。胸中定有书势之内心设计。腹稿足,即对字体结构、布局及章法,都预想完备,胸有成竹,然后下笔。

    ?? 意在笔前之另一含义:即于书前,以自己之情感注入笔墨之中,方能成功完成佳作。如唐代怀素的杰作《自叙帖》,点画飞动流畅,结构圆转多姿,表现出了纵横开阔的意境,这是善于取势的榜样。

    总之,“势”是书法的精神、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的生命,取“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幅书法作品的水准,愿我们都学会取势,善于取势。

    行书书法作品创作,怎样安排章法?有什么规律?

    行书书法作品创作,章法有什么规律呢?下面以天下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试作分析。

    此帖横118厘米,纵33.5厘米,行书17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整幅作品上面边沿线基本平齐,下部边沿线不平齐。

    二,纵有行,横无列。行距宽字距密。行距有疏密变化,竖行字距多为上松下紧。

    三,整幅作品中,有几个字作字眼,写得特别大,为了造成对比,有几个字又写得很小。

    四,作品中有几处空白较大,使其有透气感,有虚实变化。有较强节奏感。

    五,每行字的轴中线左右摆动,整体上看又和谐统一。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苏轼所书)

    有人说楷书的章法最好安排,真的是这样吗?

    谢谢三千里马好友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无论用哪种书体创作书法作品,章法布局重在协调,重在雅而不俗,重在养眼耐看且观赏性强。楷书章法亦是如此!

    书法创作实际上是在经营一张纸。章法布局要视作品形式、书写内容、字的变化,字眼的设计、墨法、落款和钤印而定。楷书创作亦是如此。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要紧跟时代书风,以及时代审美需求。近年来的书法创作提倡的是满格布局,正文可书在落款处,落款也可书在正文中。那么,在楷书作品创作中,其章法布局也要顺应以上要求。

    下面,请各位朋友看一下卢中南老师的楷书作品章法布局: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卢中南老师的这幅的楷书斗方作品是满格布局,作品四周留白约五六公分左右,落的是穷款,为了避免“满”和“堵”,他在作品第三行最下面空出了接近两个字的空间,这样可以体现出通透感。另外,若细看,墨法也是有变化的。此幅作品虽只有四平方尺,但卢中南老师在章法布局上是费尽心思的。

    上图为田英章老师的楷书斗方作品。正文只有 “宁静致远”四个字,仔细观之,就可以发现第一个字“宁”和第四个字“远”有一定的呼应关系,而“静”和“致”之间也呼应关系。落款恰到好处。这说明田英章在创作这幅书法作品时,也是花费了一定心思的。这样的楷书章法布局,只是真正的大师级才能做得完美无瑕。

    (上图为卢中南的楷书作品,章法布局微妙而雅致)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说,楷书章法布局也是需要科学、精心安排的,如果认为楷书的章法最好安排,那是不对的,至少不是完全对!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有人说“书法家是写字遵守章法的人,没有章法字再漂亮也非书法”对吗?

    古人言书法作品第一个字,决定全篇的字,讲的是书法风格变化与连贯的辨证关系,关于章法是文章书法中整体风格把握的法度,而在少字书法中,章法要求少,整体风格表现效果在个字对比统一上,书法即是艺术,创作即要习古,也要彰显个性,如果大家都走一个风格,也是违背艺术本质的。杜甫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借用舞剑中的轻重缓急,舒展收敛韵律变化用之书法章法上也是非常合适的。

    如何处理好楷书的章法?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楷书的章法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满格布局,四周不要留白太多。

    第二,正文可以书在落款处,落款也可写在正文中。

    第三,楷书落款书体以行书或行草书为宜,不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落款。

    第四,在进行楷书作品创作时,一定要注意墨法变化,把墨的“浓淡干湿枯”发挥到极致。

    第五,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作品中间处突出“字眼”。

    第六,印章不要乱盖,科学的钤印方法是:可加启首印,落款处加白文和朱文印章各一方即可。闲章,可加可不加,若加,宜少不宜多,只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可以了,闲章加多了就俗气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为什么书法是笔画的运笔方法,而不是构字的章法?

    书法主要由笔法、字法与章法构成,笔墨纸砚是书法的工具。在笔法、字法和章法中,笔法最为重要,它是书法中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扎实了,其他(字法、章法)环节便迎刃而解。什么是笔法,笔法即书写汉字笔画的方法。汉字是由一定的笔画(最少的汉字一笔)约定俗成,所以,依照传统只要熟练或者比较熟练地掌握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那么组合成汉字的字法,运筹字距、行距的章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即时解决,这样到达创作出成功书法作品的彼岸就不远了。

    所以书法是笔画的运笔方法,而不是构字的章法。

    章法怎样决定字的结构?

    章法,字体结构和用笔笔法,是写好书法的三大要素,统领三大要的法则,是自然大法,即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中国的汉字从写形体字开始至今,己有五千年的书法史了,在这个慢长的岁月里,由写形到写韵再到写法直至写意,就是一个由直观现象的感性认识,到意象现象的理性认识过程。而后又把理性认识的规律法则定律,用于形体现象的完美抽象合理中去,使中国书法,成为最具有推广性普及性的语言符号,甚至上升到书法艺术的大雅之堂。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贵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己是一套完整的书法体系,篆隶楷行草,铁证如山,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为此骄傲自豪!在2O19年到来之际,奉献给大家的第一篇书法感受和认识!希望大家多用书法的法和书法的l规律,指导大家学好书法。

    书法中怎么练章法好?

    章法对于一位书法爱好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平时临帖,都是练习三个字,对于三个字的结构都扣的很细致,但是往往忽略了章法的学习,尤其是行草书,对于章法的要求更高。有一些书法老手,单个字写的好,把这些字写在一起,写成一幅书法作品,往往一塌糊涂,那么怎样练习去章法,才能写出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呢?

    1、我觉得首先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树立章法意识,把章法和结构放在同等的位置。

    平时加强书法的练习,在平时临帖的时候,也要有章法意识,临帖不要随便乱临,每临完一幅字,最好都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最好都要落款。

    我之前的篆书老师总是把临帖课当成创作课来上,每一幅临帖作品都要求章法完整,有落款和盖章,对于书法临帖也要认真对待,不让胡乱临写,每一次交作业也都是一幅临帖,一幅创作,同时也在学习章法。

    把章法的学习放到平时书写中去,对于学习书法的章法非常的重要,出现的很多的章法问题,都可以在平时的到解决。这要比专门去练习还要有效。

    2、在平时注意章法的训练之外,专门的训练也很有必要。

    比如我们学习行书,就好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章法进行分析,我们学习行书,就要分析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历代著名的行书大家的书法章法。

    除了要练习这些著名书法家的单字以外,还要专门去分析他们的章法,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字和字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的,这些包括字的粗细、大小、长点,正斜、连断,等等,要去分析他们每一行字的外轮廓,看看他们怎样让两行字之间产生关系。

    然后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模仿创作

    比如上图,是米芾的《张季明帖》其中的4行,里面包含了行书章法的各种要素,你能看出来吗?

    你能不能用同样的章法写一幅行书作品呢,如果你手头有笔,可以试着模仿一下米芾的章法,创作一首李白的诗《赠汪伦》试试。

    这就当成一个作业吧:

    要求:

    1、以米芾《张季明帖》的章法为范本,模仿创作李白的诗歌《赠汪伦》。

    2、注意作品的章法尽量和米芾一致,模仿他的字的大小、粗细、连带等变化。

    3、也可以做一些改动,比如把第二行变成最后一行,留下的空间可以用来落款。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共同学习进步。

热门话题 更多